English

莫高窟文物保护喜中有忧

2000-08-1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

三危山与鸣沙山东西相对,大泉河蜿蜒而来,纵贯南北;两岸杨树成林,参差扶疏;山岩上洞窟高下,密如蜂房;道路一尘不染,游人井然有序,一切都显得整洁清新,这就是蜚声世界的艺术宝库——敦煌莫高窟。

美国盖蒂研究所副所长阿根纽先生认为,莫高窟的保护世界一流。这得益于莫高窟有一个工作出色的专业研究保护机构——敦煌研究院,几十年来,三代人薪火相传,恪尽职守,出现过常书鸿、段文杰这样的“敦煌守护神”。

甘肃省副省长李重庵认为,在莫高窟保护工作中,政府起了极重要的作用,各级政府对莫高窟保护都十分重视,在政策、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。国家拨巨额用于莫高窟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敦煌研究院的建设,同时,遵守文物保护规律,坚持不搞假文物,不破坏环境。敦煌研究院原址在莫高窟前,为保护莫高窟环境,迁出大门之外。

在文物保护工作中,他们注意运用现代先进技术。莫高窟开凿在砂岩上,受风雨侵蚀极易崩塌,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博士研究成功用PS加固岩体的加固方法,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莫高窟和榆林窟岩体表面喷涂,效果良好。

利用莫高窟的世界影响,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吸收外国先进保护技术和资金。研究院正在与美国有关机构开展壁画保护方面的技术合作;一座由日本赠款的展览中心也已竣工布展。

旅游业的发展对文物保护的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。面对游人日益增多对文物保护带来的沉重压力,研究院一方面对文物进行严格监控,同时采取控制人数、增加景点、轮流休窟、洞窟仿制,以分流游人,减轻文物保护的压力。

然而,莫高窟壁画雕塑年龄最大者已有1600多年,最小的也有六七百年,无情的岁月,使许多文物老态龙钟,一身疾患;再加上游人日益增多,人满为患,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若楠说,近年来旅游旺季,莫高窟每天超过数千人次,给空间狭小的洞窟带入大量微生物、二氧化碳、水汽及释放出的热量,对壁画、雕塑带来不可抗拒的损害;还有噪音、震动等都对脆弱的文物造成威胁。如今,有近一半的壁画患有褪色、起甲、酥碱、膨胀等病害,特别是酥碱,一旦引发塌落,破坏是毁灭性的。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还提出,敦煌机场距莫高窟太近,一则影响景观,二则一旦飞机失事,撞到莫高窟,后果严重;而且飞机噪声也对洞窟造成震动。如今313国道又要穿过保护区,汽车尾气也将严重污染文物。在莫高窟附近的古墓葬保护区中近年有不少新坟混迹其间,有的甚至圈地预备作家族墓地;广告牌也矗立在保护区内,这些违反《文物法》和《广告法》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莫高窟周围景观,如不制止,将会距莫高窟越来越近。最近又在三危山新建起一座36米高的人工大佛,这不仅违反国家有关规定,而且纯属劳民伤财,画蛇添足,毫无文物价值可言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